![]()
最顶尖的技术
是让你感觉不到技术存在
文 | 羊羊
编辑 | 羊羊、小小树
如何拍摄一部全球票房23.4亿美元的电影?詹姆斯·卡梅隆手把手教你!
上周,一部名为《火与水:阿凡达电影制作特辑》(Fire and Water: Making the Avatar Films)的纪录片在Disney+上线。影片分为两集,总长83分钟,完整呈现《阿凡达:水之道》的幕后制作过程。
![]()
△ 纪录片《火与水:阿凡达电影制作特辑》已在Disney+上线
“伟大的阿凡达系列”即将迎来第三部作品——《阿凡达:火与烬》将于12月19日在包括中国内地在内的全球市场上映。
在等待新片的煎熬中,我们获得了一个难得的机会,从制作角度重新审视《阿凡达》系列对电影工业、电影艺术的价值。
纪录片包含独家幕后花絮、概念艺术图,以及对詹姆斯·卡梅隆、萨姆·沃辛顿、佐伊·索尔达娜、斯蒂芬·朗、凯特·温斯莱特、西格妮·韦弗等电影制作人和演员的采访。
▼ 纪录片包含《阿凡达》系列 多位核心主创的采访 ▼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纪录片制作人员从曼哈顿海滩、圣佩德罗、沙斯塔湖和海峡群岛一路前往巴哈马、夏威夷和新西兰,跟随演员和幕后团队,记录他们如何磨练和完善水下表演捕捉技术,并在一个680,000加仑的水箱中学习自由潜水。
“偏执狂”詹姆斯·卡梅隆为团队设定了一个极其苛刻的准则:一切服务于演员的“真实表演”,即使在水下。
![]()
△ 卡梅隆在纪录片中反复强调一切技术为演员的表演服务
在完成这个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”的过程中,剧组在紫外线捕捉、水面反射消除、水陆双层系统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,并以近乎蛮力的执着完成了巨型水池、环境模拟系统两大工程创举。而演员为拍摄水下戏份进行的自由潜水训练,更是堪称对人类身体的极限挑战。
![]()
△ 水下表演和拍摄是《阿凡达:水之道》的最大难点,但最终被克服
剖开《阿凡达》系列那层炫目的“特效”外衣,下面竟然是略显“笨拙”的工匠精神。对于有志于拍摄出精品的电影人而言,这不仅仅是一场视觉奇观的幕后揭秘,更是一堂关于如何将疯狂的想象力转化为现实的公开课。
![]()
詹姆斯·卡梅隆在纪录片开篇就直言不讳:
《阿凡达》系列电影不是用电脑做的,而是一群才华洋溢的人的心血结晶,尤其是我们的演员,他们实实在在地诠释了每一场戏。
![]()
今天我们就来看看,卡梅隆和他的团队是如何“自讨苦吃”,并最终定义下一代电影制作范式的。
有趣的是,《阿凡达:水之道》聚焦“水”,《阿凡达:火与烬》则瞄准“火”。看完《火与水:阿凡达电影制作特辑》,我们更期待早点看到卡梅隆在新片中是如何“玩火”的了!
01 核心哲学:一切技术为“真实表演”服务
《阿凡达:水之道》的核心技术并不复杂,是许多好莱坞大片都会用到的“表演捕捉”(Performance Capture)。
不同之处在于,在《阿凡达:水之道》剧组,表演捕捉是指100%捕捉并转译演员的真实表演。
是的,100%。
《阿凡达:水之道》片场,在被称为“The Volume”的空旷摄影棚里,演员们身穿布满标记点的紧身衣,头戴着正对脸部的微型摄影机。
迈尔斯上校的扮演者史蒂芬·朗形容这种环境“迫使你发挥想象力,因为那里空无一物”。
![]()
△ 演员们正身穿布满标记点的紧身衣,头戴正对脸部的微型摄像机进行拍摄
从骨骼运动到最细微的面部肌肉抽动,甚至每一次呼吸和眼神的流转,都被上百台红外摄影机精确记录。
![]()
△ 上百台红外线摄影机精确记录演员的表演
视觉特效总监理查德·巴尼汉姆解释道:
我们可以提取骨架资料转换成片中的人物,并即时生成那个世界的影像。
![]()
△ 视效部门通过提取骨架资料转换成片中的人物,并即时生成影像
詹姆斯·卡梅隆说:
讽刺的是我们用尽所有的技术,只为了尽可能真实精确地传达演员所做的一切。
这套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“真实”。
它确保了纳美人虽然外形非人,但其情感内核、行为逻辑完全源自真人演员,从而让观众能够跨越物种的隔阂,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。
![]()
△ 演员的表演被精准捕捉,并被复制到了纳美人的脸上
这是一种对演员表演的极致尊重,也是后续所有技术创新的出发点:一切技术,都为服务于演员的真实表演而存在。
02 核心挑战:将表演捕捉带入水下
当《阿凡达:水之道》的故事转向海洋,卡梅隆团队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:如何将已在陆地上成熟的表演捕捉系统,完整地搬到水下。
最初,团队尝试了行业内常见的“以干拍湿”方案,即用钢丝和吊臂将演员吊在空中,模拟游泳的动作。然而,这个方案很快被卡梅隆否决。
![]()
△ 团队最初尝试了行业内常见的“以干拍湿”方案,但被卡梅隆否决
他的理由很简单:
那样行不通,演员看起来像是在飞,但假装自己在游泳。
物理定律是无法欺骗的。
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倍,这种巨大的阻力会深刻影响人体的每一个动作——从发力方式、动作速率到身体的漂浮与减速。这些基于真实物理规则的细节,是演员在空气中无论如何也“演”不出来的。
为了追求那份无可替代的真实感,卡梅隆做出了一个让整个行业都为之震动的决定:
告诉你们一个坏消息,我们要在水底拍。
![]()
△ 为追求无可替代的真实感,卡梅隆选择在水下拍摄
03 技术攻坚:为水下世界重塑规则
决定“真刀真枪”地下水,意味着所有成熟的技术都得推倒重来。团队面临三大核心技术难题,而他们的解决方案,堪称工程与创意的完美结合。
光学难题:从红外线到紫外线
传统的表演捕捉系统使用红外摄影机来追踪标记点。但在水下,这个方案迅速失效,因为水会快速吸收红外线,导致摄影机的捕捉范围极其有限。
经过反复测试,团队发现紫外线在水中的传播距离远超红外线。于是,他们开发了一套全新的、基于紫外线摄影机的表演捕捉系统,专门用于水下拍摄。
![]()
△ 红外线很容易被水吸收,紫外线则不然
镜像难题:打破水面的反射
水面像一面巨大的、晃动的镜子。从水下向上看,它会反射摄影棚内的一切,包括演员身上的标记点,从而产生大量错误的“幽灵”数据,让系统彻底崩溃。
如何消除这面“镜子”?卡梅隆从他拍摄《深渊》的经验中获得灵感,但又进行了升级。
他们没有使用当年的黑色塑料珠,而是向水面铺满了数以万计的白色小塑料球(约乒乓球三分之二大小)。这些小球不仅有效打破了水面的镜面反射,还意外地起到了柔光箱的作用,将顶部的强光均匀地散射到水下,创造出柔和而美丽的光照环境。
![]()
△ 为了消除水面的反射,卡梅隆团队用白色的塑料球铺满水面
空间难题:融合水上与水下两个世界
《阿凡达:水之道》中有大量角色出入水面的镜头。这意味着系统必须能同时、无缝地捕捉演员在水上和水下的动作。
为此,团队创造了一个匪夷所思的“双层虚拟摄影棚”:上层空间(空气中)使用传统的红外摄影机系统;下层空间(水中)使用新开发的紫外线摄影机系统。
![]()
△ 卡梅隆团队创造的“双层虚拟摄影棚”让水上水下拍摄无缝衔接
这两个系统垂直叠加,中间仅隔着一层水面。计算机需要实时接收并整合来自两个完全不同光谱、不同介质的捕捉数据,将其融合成一个连贯的演员动态。
这套系统让卡梅隆可以实时看到演员从水下游到岸上、爬上礁石的完整表演,其技术复杂度和集成难度令人叹为观止。
04 工程创举:在摄影棚里造一片海洋
解决了表演捕捉的技术难题后,下一个问题是:在哪儿拍?
答案是建造一个前所未有的“超级水池”。
![]()
△ 卡梅隆团队建造的“超级水池”堪称一小片海洋
卡梅隆团队在曼哈顿海滩制片厂建造了一个容量高达680,000加仑(约257万升)的巨型水池,并为其配备了一系列堪称“工业奇迹”的环境模拟系统。
波浪与水流生成器
为了模拟海洋的动态,团队设计了一台由重达20吨的钢板驱动的巨型波浪机,它能制造出高达数英尺的平缓“涌浪”,让演员和载具能像在真实海面上一样自然起伏。
更疯狂的是,他们在水池中安装了两具巨大的船用黄铜螺旋桨,由强力马达驱动,能在一分钟内推动池中近百万加仑的水,制造出高达10节(极限可达22节)的强劲水流。
![]()
△ 巨型波浪机制造的“巨浪”效果非常震撼
这套系统不仅能模拟风暴,还创造了一个“水下风洞”——演员和坐骑可以保持原地不动,通过控制迎面而来的水流速度来模拟高速移动的效果,极大地提升了拍摄的安全性和可控性。
可快速更换的水下布景
在巨大的水池中更换布景是一项耗时耗力的艰巨任务。
为此,团队设计了一套巧妙的模块化布景系统。他们将水下布景搭建在一个巨大的、类似“零件浸泡盘”的网格状平台上。需要更换时,整个平台被吊出水面,工作人员在干燥环境中快速重新配置布景,然后再将其沉入水底。
![]()
△ 卡梅隆团队设计了一套巧妙的模块化布景系统
配合龙门架吊车系统,大型布景的移动和角度调整变得高效而灵活,为复杂的拍摄日程提供了保障。
05 回归人本:演员练成潜水运动员
所有技术难题的最终指向,都是为了让演员能心无旁骛地表演。
然而,水下环境本身就是最大的障碍。由于水肺潜水产生的气泡会严重干扰表演捕捉系统,卡梅隆做出了另一个惊人的决定:训练所有演员和摄影师进行自由潜水。
他们聘请了世界顶级的自由潜水教练柯克·克拉克,对演员们进行了长达数月的专业训练。这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能在水下憋气,更是为了让他们在水下感到“自在”,像真正的海洋民族一样行动。
![]()
△ 每个演员都进行了长达数月的潜水训练,就为了能顺利完成水下拍摄
演员们学会了控制心率、克服身体的呼吸冲动,最终能在水下进行长达数分钟的复杂表演。凯特·温斯莱特甚至创下了7分15秒的惊人憋气纪录。这种能力,让卡梅隆得以在水下进行不间断的长镜头拍摄,捕捉到最真实、最连贯的情感互动。
此外,针对无法憋气的少年角色“蜘蛛”,团队还专门设计并制造了一款功能完备的全罩式呼吸面罩。它不仅要保证演员杰克·尚皮永的安全,解决二氧化碳堆积问题,还要确保其整个面部表情能被清晰地看到和捕捉,甚至内置了麦克风以便与导演沟通。
![]()
△ 卡梅隆团队专门设计并制造了一款功能完备的全罩式呼吸面罩
这再次印证了团队“不惜一切代价服务于表演”的原则。
![]()
《火与水:阿凡达电影制作特辑》向我们展示的,远不止是电影工业的“奇技淫巧”,更是一种极致的创作追求:技术永远不应是主角,而是为了实现艺术构想、解放演员表演而存在的工具。
从拒绝“以干拍湿”到发明“双层摄影棚”,从建造“水下风洞”到全员学习自由潜水,卡梅隆团队的每一次“技术偏执”,都源于对“真实感”这一核心目标的坚定追求。
新技术的发展会取代许多原地踏步的电影人,但绝不会是卡梅隆和他的团队里的这些人。
即使在AI时代,人类的创造力和协作精神仍是电影艺术的灵魂。